11月23-24日,由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和中國礦業聯合會選礦委員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礦冶過程自動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金屬學會采選分會、貴州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和貴州大學聯合承辦的第七屆全國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學術會議在貴陽市順利召開。礦冶總院黨委書記、院長夏曉鷗作為會議組委會主席致辭并做學術報告,礦冶總院副院長韓龍出席會議并作學術報告。共有來自全國鋼鐵、有色、煤炭、化工、建材、黃金、國土資源等行業的科研設計單位、高等院校、選礦設備及自動化儀器儀表制造廠商和礦山企業等70余家單位的18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夏曉鷗在大會開幕致辭中指出,過去五年,我國選礦裝備和自動化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型浮選機已升級到680立方米,許多新型裝備不斷涌現,各種自動化儀器儀表精度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帶動了選礦控制技術開始向人工智能方向不斷發展,但在高端大型選礦設備、先進過程控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十九大報告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快礦產資源的綠色開發、實現和諧發展離不開高效選礦設備的開發和選礦自動化技術的提升。他號召與會人員利用本屆會議,一起交流近年來在選礦設備及自動化領域的技術進展,分享信息,加強合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促進我國礦物加工設備和自動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競爭力的增強共同努力。
全國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學術會議5-6年舉辦一屆,是由礦冶總院發起組織的國內規格高、影響大、專業性強的學術會議,歷屆會議都得到國內外大型礦業企業、專業設備制造商、自動化技術開發企業、主要科研設計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是中國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學術交流、產品信息發布、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交流、分享、促進——創新推動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供給側改革。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桂衛華等在內的30位來自全國的知名專家、學者及選礦設備和自動化領域的科研及工程技術人員在會上奉獻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本次會議共收到投稿論文80余篇,經專家審定,其中60篇論文發表在《有色金屬(選礦部分)》增刊上。會議論文集收錄了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綜合評述、破碎磨礦設備、重選設備、磁電選設備、浮選設備、脫水分級設備、選礦自動化及儀器儀表等多個方面的論文,論文選題廣泛、研究深入、實用性強;除此之外,本屆會議還特別增加了有關選礦廠設備及自動化控制管理及創新方法方面的論文,將會對礦山企業、設備制造商、科研設計單位及高等院校等起到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會議閉幕式上,夏曉鷗在致辭中指出,本屆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且體現了“一化、二高、三廣、四新”的特點:一化是指選礦設備進入了智能化時代;二高是會議報告嘉賓層次高、學術水平高;三廣是參會行業廣、單位廣、會議內容廣;四新是指會議集中展現了新設備、新技術、新領域和新的技術人才。會議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的創新能力,推動我國選礦設備及自動化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礦產資源的智能、綠色、高效開發和節能降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