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有人卻將這一傳統習慣當成了自己違法犯罪的借口,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近日,姑蘇法院審結了一起在自家農莊內非法采礦的刑事案件。
趙某甲、趙某乙父子二人在未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經預謀在自家承包經營的農莊宕口內(宕口指露天礦山開采形成的采石場),雇傭陳某等人使用挖掘機開采宕口側壁上的石料,并挖取其私自開挖的魚塘中石料。

后趙某甲安排趙某乙、陳某等人將17000余噸盜采的石料裝車、運輸、出售給某礦業公司,剩下未出售的石料3830噸。趙某甲負責指揮采挖石料、聯系銷贓;趙某乙負責現場指揮,銷贓時望風,同時聯系陳某等人采挖石料、裝車、運輸等。
本案中被非法開采的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合計2萬余噸,價值合計102萬余元。趙某甲、趙某乙出售石料獲得違法所得44萬余元,陳某的違法所得為4萬元。后三人均被抓獲歸案。

姑蘇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三條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申請、經批準取得采礦權,并辦理登記。被告人趙某甲、趙某乙、陳某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采礦罪,且屬情節特別嚴重。結合全案情節,判處被告人趙某甲、趙某乙、陳某有期徒刑三年至一年不等,并處罰金三萬元至一萬元不等,沒收違法所得。該案判決已生效。

本案中,被告人趙某甲、趙某乙因承包經營的農莊生意不景氣,于是相中了自家地盤上的石料,盜采盜賣賺取非法利益,以彌補經營損失,加上被告人具有一定的反偵察能力,在外運出售石料時會事先關閉路口監控,導致作案過程隱蔽性較強。然而,天網恢恢,被告人趙某甲、趙某乙及雇來的幫手陳某均因犯非法采礦罪而被判處實刑。
礦產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對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意義重大。本案被告人開采的宕口,本身已是從前采礦作業留下的生態“傷疤”,側壁上巖石裸露,失去植被的保護,易形成塌方,存在安全隱患。隨著國家對開采礦石的管理逐步規范嚴格,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升,一些地方的宕口經過自然修復和整治復綠,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還成為了受到當地居民和游客歡迎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