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河北省非煤礦山綜合治理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旨在加強非煤礦山綜合治理,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規定》指出,到2025年,礦山開采更加規范,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監管水平有效提升,完成3823處、12.33萬畝歷史遺留礦山治理任務,大中型礦山比例提升至36%以上,建成礦產資源監管系統、地質環境監測系統和非煤礦山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并投入使用,全省非煤礦山綜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到2030年,全省非煤礦產開發規范有序,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40%以上,資源利用高效環保,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更加和諧,綜合治理體系不斷完善,非煤礦山基本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安全效益協調統一,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基本形成。
據介紹,《規劃》包括前言,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構建非煤礦山綜合治理格局,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提升非煤礦山開發質量和水平,推進非煤礦山治理能力建設,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共8部分內容。
一是明確非煤礦山綜合治理主要目標。結合河北省非煤礦山綜合治理的現狀與形勢,設置了生態環境、資源利用、安全生產和能力建設4類共7項目標指標。規劃期內完成3823處、12.33萬畝歷史遺留礦山治理任務,大中型礦山比例提升至40%以上,建成礦產資源監管系統、地質環境監測系統和非煤礦山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并投入使用。
二是構建非煤礦山綜合治理格局。依據自然地理格局、礦產資源稟賦條件、礦山開發現狀、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落實能源資源安全、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突出水源涵養功能區與生態環境支撐區功能定位,構建壩上高原、河北平原、燕山、太行山的“兩原兩山”綜合治理格局。在“兩原兩山”治理格局的基礎上,劃定了燕山東部、燕山北部、燕山西部、太行山北部、太行山南部5個集中治理區,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開展集中治理。
三是加強非煤礦山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深入推進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拓寬資金渠道,合理確定修復治理方式,有序開展修復計劃。加強生產礦山環境保護,落實非煤礦山企業主體責任,強化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措施,推進水平分層開采法(“橫切”式)應用,做到邊生產、邊治理、邊恢復。實施礦山環境動態監測,高效服務監督管理。嚴格礦山固體廢棄物管控,防止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研究推廣適用礦山治理模式,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理論和方法研究,全面總結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成功案例,推廣典型經驗做法,提升修復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是提升非煤礦山開發質量和水平。通過落實空間管控要求,明確開發重點方向,鼓勵大型礦山企業兼并重組和整合技改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優化開發布局結構,促進礦產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要求嚴格執行礦山“三率”指標要求,推進礦產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提升礦山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出強化非煤礦山安全管理,推廣安全生產適用技術及裝備,完善安全生產基本條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相關制度,強化風險監測預警處置,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做好尾礦庫的安全檢查和管理。明確將綠色發展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結合礦山生產狀態、礦山規模、資源狀況等分類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五是深化非煤礦山綜合治理能力建設。完善非煤礦山開發、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資源利用等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建設。通過健全工作協調機制,規范礦山建設管理,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天地一體”智慧監管網絡,強化非煤礦山行業信用監管,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提高執法監管水平,提升監督管理效能。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發揮典型非煤礦山示范引領作用。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完善非煤礦山綜合治理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效率和產業化水平。